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性解读与教学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七彩课堂 一年级上三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性解读与教学建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性解读与教学建议

2024-07-09 1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2016年诞生的新型德育课程。这一课程的统编教材自2016年秋季陆续投入使用,到今年,小学各年级都已经使用统编教材。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已经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一门新课程、新教材,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学习者、实践者、探索者。这里还是应该慎谈“专家”、“名师”等等,我们都是“同学”关系。“名师面对面”,其实是“同学面对面”。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性解读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德育课程原来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自2016年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2016年、2017年、2018年,用了三年的时间,小学一、二、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投入了使用。从今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年级,都使用了《道德与法治》教材。面对这样一门新课程、新教材,老师们内心里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

(一)课程背景:“变”与“不变”

与原来的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课程性质、功能定位、教育理念和内容标准等很多方面是一脉相承的。教材的编写遵循了这次课改中确定的那些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新理念,比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的生活”等。教材的编写,重要依据是2011年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当然,新的课程标准也正在编写过程中,课程的新变化,也将集中体现在课标内容当中。

所谓变化,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版本,由原来的“一纲多本”变为国家统编。自2016年起,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课程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二是课程名称的变化。依据2016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文件,从2016年9月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顾名思义,新课程更充分地体现了法治教育内容。这有其政策背景:这次教材名称变更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要求。由于课程名称的改变,目前本教材编写的依据除了上述两个课程标准外,还有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此大纲为本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二)编写过程:一篇课文是如何编写出来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而言,由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担任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原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担任执行主编。除此之外,教材编写团队还由大批德育理论研究者、各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

教材的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曾经介绍过教材编写的程序。一篇课文的编写,大致需要如下十二道“工序”:

第一步

一篇课文的编写从确定教育主题开始。教育主题的确定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要全套教材通盘考虑。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已有的儿童思想道德发展学术成果、需要实际调研了解当下儿童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编写组通过十多次调研活动、二十多次的学术研讨才完成教材整体设计,并经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教材基本思路与框架审查。

第二步

课文设计的第二步是找到一篇课文的起点。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教育主题的体现,承载着特定的教育目标。但任何教育主题得到落实的起点都是儿童。因此摸清儿童在一个特定教育论题上的现有基础、困惑所在、迫切需要是课文设计的起点。因此,我们在课文设计之前首先做的是调研,通过问卷、座谈与儿童、老师交流,摸清儿童发展的真实情况。

第三步

第三步是搜集、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写组就相关主题搜集、学习所有能够找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相关主题学术研究所达到的基本状况。比如,关于友谊的教育话题,就要阅读有关儿童友谊发展研究的学术研究文献,为课文设计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保证课文编写的科学性。

第四步

第四步是“最佳教育方案”的选择。编写组根据实际调研和理论学习的结果,提出各种落实教育主题的设计方案,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选择“最佳教育方案”,并将其他方案的优点与可取之处吸收进来,确定课文设计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五步

第五步是设计方案的落实。由具体承担者搜集资料,将集体确定的编写思路和设计框架具体化为一篇课文的初稿。由方案到课文,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课文的具体承担者往往要经历艰难的创造过程才能完成。

第六步

第六步是主编的第一次审稿。主编就课文初稿是否落实了集体讨论的方案进行审稿。这一个环节的关键性在于,通过课文初稿,原来的设计方案具体化了,一方面可以判断出这一方案是否合理;另一方面,设计方案的具体化又可启发出另外的设计方案。在这一环节,主编要做出一个选择,如果接受作者的这一初稿,就要提出具体、详细的修改完善建议,甚至帮助提供具体材料和活动设计;如果还有更好的选择,就要把更好的选择方案的基本框架和活动设计拿出来。

第七步

第七步是编写组的第一次统稿会。统稿会上,课文作者介绍自己的课文设计,包括设计本身与设计背后的思考,主编介绍自己第一次审稿的意见,然后是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充分的讨论,进行第二次头脑风暴,形成教材初稿的修改方案。

第八步

第八步是作者对修改方案的落实。编写组要求作者一方面要不打折扣地落实集体确定的修改方案,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在修过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设计、新的发现融合到课文修改之中。

第九步

第九步是主编的第二次审稿。这次审稿是把课文当作成品来对待的,即修改每一句话、每一个活动设计。如果对课文没有颠覆性的修改,就由主编加工完成交出版社进行版式设计,制作“试教版”;如果有大的修改,就要返回作者进行修改,直至达到可以制作“试教版”的水准。

第十步

到小学试教

把“试教版”的课文印刷出来交给不同类型小学的老师和学生,请他们以此为蓝本进行试教,编写组成员都到现场听课。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在于课文通过真正进入课堂来经受实践检验。在这一检验过程中,既可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又可通过教师的使用、学生的课堂反应获得新的启发,发现新的设计思路。我们的课文设计有不少环节吸收了试教老师和同学的智慧。

第十一步

试教之后的现场研讨与调研

我们一般都会随机选择5-8名上课的小学生就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与他们座谈,听他们对课文的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时候真是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积极发言、毫不隐讳自己对教材特定环节的好恶,真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现场研讨先由执教老师谈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包括什么环节设计得比较好、什么环节设计得不好,有什么改进建议。接着是课文作者谈自己听课后的想法与修改思路。然后是编写组根据从课堂中得到的启发集体讨论、确定课文的修改方案。

第十二步

完成送审稿

课文作者根据试教所确定的修改方案进行修改,完成后交主编统稿。如果课文比较成熟,就由主编进行一字一句的打磨完成课文设计的送审稿;如果主编觉得还不成熟,就再安排试教,再根据试教情况进行修改,直至达到送审稿的水准。

经过这十二个严格的步骤,一篇课文送审稿的“制作工序”才算完成。课文的送审稿其实还是“毛坯”,从“毛坯”到最终的定稿,还要经历将近二十次的各种层次的征求意见、审查和修改,课文就是通过这样的精炼过程才完成的。

(三)教材特点

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回应新时期的课程要求,注重以个体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以良好品德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并以生活情境为支撑,引领学生的道德与情感发展。由此,在“生活”中涵养其道德与法治素养。

新教材的几个特点:

1、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

教材以学生自我心理发展与年龄增长为梯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智发展水平螺旋式推进,从而使教材内容与学生自身相协调适应,进而引导其在成长中融入生活与管理自我生活。

其中,低年级教材设计的重点是学生自我生活习惯的培养,中年级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与安全意识的指导,高年级则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与发展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化关系。

统编教材还采用“主题—课题”形式,即同一教育主题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核心内容会有不同层次。如关于“我”的主题,一年级在于自我习惯与身份转换,二年级在于过好自己的闲暇生活,高年级则侧重关注自己生活中的挑战。同一教育主题针对不同年级和教育目标逐步深化内容,体现出层次性与针对性。

2.由“我”及“他”的逻辑线索,理解与建立共在关系

新教材有一个指导思想,打破“唯我为主”的极端个人主义,改变那种“谁干掉谁”的思维方式,理解与建立共在关系。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逻辑线索,设计了我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领域。”以此引导学生实现对关系的理解,领悟“万物一体”的整体思想,使其逐步明白自己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共在关系。

3、尝试以学生的立场来呈现教材内容

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教育立场与视角的转变,这体现了“去末归本”“变客为主”的教育思想。编写者尝试以学生的立场而非教育者的立场来呈现教材内容,以不同学生视域下的多元视角,而非“应该怎样”的视角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和生活智慧。

4.回归并超越生活,凸显实践智慧的获得

教材编排的目的不仅在于回归学生生活,更旨在超越生活,引导学生由被动“受教”转向“自主建构”,从而获得实践智慧。为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这样做对吗”问题疑惑环节,旨在引发学生展开思考。

(四)课程结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含法治教育专册,六年级上学期),包括六大学习领域、七大主题、四十七个主题单元。

1、六大学习领域

                           

这六个生活领域,是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在教材里,低年级主要关注个人、家庭、学校,到了中高年级,有关社区、国家、世界的内容越来越多。

2、七大教育主题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

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

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爱自然(生态伦理教育)

国家教育、主权教育(国情教育)

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

3、47个单元

(五)课文的微观结构

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心理与认知能力不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有差异。就教材来说,低年段(一、二年级)以儿童生活为主题,以图片为主;中、高年段(三至六年级)反应公共生活的内容逐步增多,以文字为主。

1、低年段课文微观结构体例

 

以二年级上册第九课《这些是大家的》为例:

 

2、中高年段课文微观结构体例

每一课由不同的栏目构成。栏目是构成每课的基本内容单位。每课根据内容与教学活动的具体需要,设置了2—4个教学栏目,一般在课文版面的开端,以文字框的方式标出。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建议

1、加强政治学习,坚守政治底线

我们是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教育工作从来都是具有政治性的,都是为特定的政党、国家、阶级服务的,哪个国家也不例外。在我国,无论是你哪个学科、哪个学段的教师,都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大家可以看一看《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第一条准则都是“坚定政治方向”: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保教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和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我们这门课程,几易其名,“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是一门政治课。政治科老师,难道可以不讲政治吗?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加强政治学习,坚守政治底线。我们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政治要强”: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我们选取其中片段:

二、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

5.规范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制度。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小学低、中年级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高年级思政课教师应以专职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提升专职配备比例。小学思政课教师可由班主任或相关课程教师兼任,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领导管理人员应在培训合格后兼任小学思政课教师。初中、高中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实行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聘请本地区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同志以及各行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等定期到中小学讲课或作报告。

6.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规范遴选条件和程序,将政治立场坚定、为学为人表现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充实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德育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小学校新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须取得思政课教师资格。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应完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7.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退出制度。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模范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有关规定。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按相关要求从严处理,不得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除按相关规定处理外,须及时调离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对不能胜任思政课教学、未按要求完成培训学时的,应将其退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

我相信,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可以说,政治上是合格的。但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专业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高一些。例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很多人通过微信等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但是仔细推敲起来,很多表述是不合适的,比如“庆祝建国70周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建国70周年”、“庆祝祖国70华诞”等等。

再比如,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中的主流和支流,既不能对消极腐败现象视而不见,也不能因为消极腐败现象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这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体现。

2、坚持立德树人,抓好德育落脚点

我们这门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尤其是到了小学中、高年段,历史、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都纳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道德养成的关系、学科综合性与德育本位的关系。知识学习不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道德养成。本课程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无论哪个学科领域的学习,目的都要指向道德教育,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抓住德育落脚点。

我们以五年级上册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为例

大家刚看到这些教学内容,很多人会把它当作地理课。其实,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绝不是地理知识的学习。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等。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用多种方式感受祖国的辽阔和地形的多样,懂得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课的德育落脚点是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与神圣,是“家国情怀”。

3、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分阶段、序列化实施教材

我们都知道,这套教材的编写遵循一个原则,“螺旋式上升”。同一主题,比如说环保问题、网络问题,家庭生活问题、班级生活的问题,在不同年级反复出现。我们老师就要思考,同样的主题,,比如说讲“爱国”,在一二年级怎么讲,三四年级怎么讲,五六年级怎么讲。同样的教学主题领域,因为学生不一样,我们的要根据课标、跟学情,进行总体把握,分阶段、序列化的实施教学。建议大家把六个年级的教材都总体上浏览一遍,把教材有整体的把握,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这跟下棋一个道理,下棋时我们心中要有全局,把握整体,不能只是盯着一个棋子。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第一课《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讲到电子游戏。如果不清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第八课《网络新世界》已经讲到网络游戏,很可能在教学中产生简单重复的现象。

再比如,同样是学习“班级生活”方面的内容。在低年段,更多的关注引导幼儿尽快熟悉班级生活、适应班级生活,遵守班级生活的规则,与同学们和睦相处。而在中高年段,学生的社会上程度有所提高,这个时候,要注意通过班级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初步的民主意识、程序意识、协商意识。选举班干部,制定和修订班规,都是为儿童长大后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作准备,这里有民主法治教育在里面。

4、坚持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

道德问题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道德问题不是一个抽象的学理性问题,而是人的生活素养和实践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性是我们这门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年的名师面对面活动中,曾以“小学品德课程的生活性与生成性”为题,进行过专题交流,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只强调一点,我们这里所谈的“生活”,既指向儿童现实的生活,也指向儿童的理想的生活。品德教育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我们品德教育不是仅仅满足于引导儿童去“适应”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激发儿童的向善、向上之心,引导儿童成长为未来社会的一代新人,去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

5、在完整的教育生活中落实德育

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要树立“全科”的观念,要注意把本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相联系,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以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在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共同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

在今年的远程培训中,有个授课专题,北京市回民实验小学刘燕君老师的《立足戏剧实践,活化语文学习》。在这个学校开展的戏剧实践活动,其实是学校内多个学科的综合。各个学科都可以立足于本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戏剧实践活动。这个学校在戏剧实践活动的理念和组织方式,可以为我们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学科综合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以启示。

它立足于学用语文的综合实践,汇聚了多种课程资源,穿越了学科边界,打通了一条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绿色通道。它把学生和教师平等地放在了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地位,用排演剧目的特殊方式,创设了用生命和真情体验、表达的真实情境,使“高大上“核心价值观透过活化的人物、故事浸润到师生的心田,从而使小学生语文课内外实践学习活动落地生根。

 

6、加强自我陶冶,不断提升自身人格力量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材,教师的美德是最根本的教育力量。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大书,里面端端正正地写着仁爱、忠诚、勤勉、公正。

教师应该比其他职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德育课程的教师应该比其他教师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